两年600万粉丝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品牌化和矩阵化之路

时间:2018-10-25 来源:点艾设计 栏目:网站百科
字号:   

2n.jpg

图片来源图虫

来源:新榜(ID:newrankcn)

两年时光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但对公众号“一星期一本书”而言,却是 4000 多篇推送,和粉丝从 0 到 600 万的漫长积累。

用文字治愈和温暖心灵,用故事慰藉和激励成长,让更多人热爱生活,体悟人生。

国庆长假前,一篇名为《刷爆朋友圈的暖心视频: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?》的文章,悄然打破圈层,在新媒体人的朋友圈小范围刷屏,因为这是一篇庆祝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两岁生日的推送。

这篇文章中,集合粉丝留言故事,拍摄的微电影“做你自己 有我爱你”给很多读者带来了温暖和鼓励。

在新榜文化类公号榜单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已悄然跃升至前五位。不仅如此,还集合旗下“知书先生”“捡书姑娘”“温书先生”三个矩阵号,积累起 2000 万粉丝,产出多篇 100 万+阅读爆文。

两周年之际,我们和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团队聊了聊他们的内容创业故事。

再忙也不忘记充电

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诞生

在微信内容创业生态,文化和读书类内容既是流量大户,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。 2016 年 9 月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诞生的背后,至少有三重背景。

首先源于团队对忙碌生活的体悟。很多做内容的人,应该都有相同感受,因为常年疲于应对输出,不停地写作,导致输入不足。

“作为自媒体人,真的挺忙的,但有时候需要停下来,读本书,为自己充上电,静候下一次出发。这种深度阅读思考的时光,其实特别宝贵。”南京每天传媒副总裁檀志俊说。

南京每天传媒是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母公司,也是最早的一批新媒体公司,从 2014 年注册运营,几乎享受了所有公号发展的红利。

作为联合创始人,檀志俊回忆, 2015 年开始,最大的印象就是不断换办公室。从开始的粗放式管理,内容的搬运到后来慢慢重视团队,研究内容,品牌塑造。

2016 年,倡导全民阅读成为舆论风向标。彼时,纸媒流量经历着断崖式下滑,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屏幕阅读。

那年,内容创业大潮浩浩荡荡,在新榜大会打出“内容创业者之春”不久,檀志俊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一系列垂直领域的公众号,在分析微信延伸App“微信读书”后,发现读书号的发展空间很广,未来可拓宽的文创产品也会很有意思。

于是,想号召更多人坚持用零碎时间读书,在“一星期一本书,再忙也不忘记充电”的初衷下,公众号诞生了。

在公众号领域深耕多年,这显然是场有备而来的创业。比如,在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创建之初,团队就敏锐地洞察到,音频是用户比较关注和期待的一个层面。所以增加了主播录制文章的音频环节,为整体公众号带来了更大维度的流量和转化。

那时候,在另一条赛道上,号称宇宙第一大号的夜听,也正在积蓄着发力音频的内容。

目前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团队已经有 20 多人,主要分为采编、音频、原创、营销策划以及知识付费项目组。用户画像方面,多集中在北上广和极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,人群以18- 45 岁的女性粉丝为主。

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主编束佳榕告诉我们,在后台的用户画像中,iPhone用户达到40%。粉丝画像主要分为这三类人:

1. 注重自我成长的年轻人,追求更好的自我;

2. 顾家类妈妈,热爱生活,重视孩子的教育;

3. 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,爱读书,爱电影,爱旅游,有情怀。